三湘都市报8月7日讯(文/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乐梧亭 邵美琪 罗文嘉)一凿一刻间,木屑纷飞。8月6日,在长沙市开福区一间堆满工具和木料的工作室里,75岁的王芳德伏在案头,指尖摩挲着刚成型的船舷。前不久,他耗费一年多心血手工复刻的南湖红船模型终于完工。这位与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退休船长说:“想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。”
(王德芳和南湖红船模型。高煜棋摄)
(王德芳木雕作品“南湖红船”。高煜棋摄)
三代船缘,半生未离水
展开剩余69%王芳德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湖南水运史,他的一生也被湘江的波涛贯穿。祖父在木帆船厂当工人,父亲12岁就上船讨生活,在湘江撑了一辈子木帆船。王芳德自己也没离开过水,退休前在长沙市水运公司当了半辈子船长。“我在木船里长大,船就是我的家。”老人说。
2009年退休后,王芳德拾起刻刀,开始复刻记忆中的老木船。湖南船型多达160余种,但随着机械船普及,这些老船渐渐消失。“老祖宗留下的东西,不能就这么没了。”16年间,他凭记忆和手艺复原了30多艘湖南古船模型,每一寸榫卯都藏着湘江往事。
最让他自豪的是复刻毛主席1959年畅游湘江时曾乘坐过的“航海”号。仅凭记忆和照片制作,反复推敲船身内部结构,“难度比较大,做了很久”王芳德回忆。当年负责保卫工作的程志忠老人见到模型后连连点头:“就是这艘船。”
(王德芳的木雕工具。高煜棋摄)
迟暮匠心,复刻红色记忆
前往浙江嘉兴看南湖红船,是王芳德搁在心里多年的愿望。因身体原因,始终未能亲赴嘉兴。2024年初他下了决心,自己动手“复刻”一艘。
创作充满挑战,红船雕花繁复,湖南传统木船少有此类工艺。他翻遍能找到的各种照片,反复对比江浙船模。为精准还原,他跑遍长沙搜寻木料,只为挑到最合适的红船料胚。没有电动工具,所有工序全凭双手——凿出弧度的船底、细如发丝的窗棂,甚至活动的天窗都依原样微缩。
王芳德每日坐在工作台前,手持刻刀,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。为了做出逼真的船底,他反复打磨木料,一点点削去多余部分,直到触感光滑、形状完美。船上的雕花更是考验耐心,他小心翼翼地用刻刀沿着线条雕琢,每一刀都全神贯注。工作室中常响起凿子、锯子与木头碰撞的声音,木屑如雪花般纷飞,地上渐渐积起一层厚厚的“木雪”。
“做这个,磨性子。”王芳德笑着说。多年与木雕相伴,让曾经急躁的老船长变得平和。今年7月,红船模型最终完成,社区邻里、亲朋好友纷纷来看长沙造的“南湖红船”。
目前,模型被静置在王芳德家中,他希望能捐给党史馆或博物馆:“摆在那儿,比照片更鲜活,年轻人看了,或许能懂这段历史的分量。”
子女曾经不理解他花退休金做这些“老物件”,如今全家都成了为他搜集资料的助手。王芳德盼着有年轻人接过自己手中的刻刀:“老船的故事,得有人讲下去。”
发布于:湖南省搜正规合法平台杠杆炒股,炒股配资平台网址,策略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