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会战:抗日战争的十大战役之一,也是决定胜利的转折战役
长沙会战:抗日战争的关键转折点
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漫长岁月里,抗日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血与泪的历史篇章。在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中,无数次战役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道路,而长沙会战则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颗。长沙会战,从 1939 年至 1942 年间,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此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激烈交锋,它不仅仅是一场场局部的战斗,更是整个抗日战争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,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走向,彰显出中国军民顽强抵抗、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。
长沙,这座位于中国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,地处战略要冲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。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,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。日军妄图通过占领长沙,进而控制中国中南地区,威胁重庆国民政府,实现其 “以战迫降” 的险恶目的。而对于中国军队来说,坚守长沙,不仅是捍卫国土的神圣职责,更是鼓舞全国抗战士气、坚定抗战决心的关键所在。长沙会战的爆发,就此成为中日双方战略博弈的焦点,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较量,在这片土地上拉开了帷幕。
会战背景:中日局势与战略考量
日本的战略企图
日本自全面侵华以来,妄图迅速灭亡中国,实现其所谓的 “大东亚共荣圈” 迷梦。随着战争的推进,特别是武汉、广州沦陷后,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。日本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战争的长期化使其陷入了战争泥潭,资源消耗巨大,国内经济也面临困境。此时,长沙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。
从地理位置上看,长沙是中国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,控制长沙就意味着能够进一步威胁中国的西南大后方,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,从而对国民政府形成巨大的压力。日军企图通过占领长沙,打击中国军队的主力,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,实现 “以战迫降” 的目的,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,以便将更多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其他战场。此外,长沙所在的湖南地区,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兵源地,占领湖南可以削弱中国的战争潜力,为其长期侵略提供支持。
中国的战略布局
面对日军的战略企图,中国军队早有防备。国民政府深知长沙的重要性,将湖南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防御区域,部署了第九战区的重兵集团。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,这位在抗日战争中声名赫赫的将领,肩负起了保卫长沙的重任。
第九战区的兵力配置十分雄厚,下辖多个集团军和军,总兵力达数十万人。这些部队来自不同的派系,包括中央军、地方军等,虽然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存在差异,但在抗日的旗帜下,他们团结一心,共同抵御外敌。为了加强防御,中国军队在湘北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利用新墙河、汨罗江、捞刀河等天然屏障,设置了多道防线 。在防线的构筑上,充分考虑了地形因素,修建了大量的碉堡、战壕、掩体等工事,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。同时,还组织了民众力量,进行了坚壁清野,破坏了日军可能利用的交通道路和桥梁,为日军的进攻制造障碍。
中国军队的战略意图是采取 “后退决战” 的方针,即在日军进攻时,先进行节节抵抗,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锐气,然后逐步后退,将日军引入预设的战场,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,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日军。这一方针的制定,既考虑到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和火力上相对劣势的实际情况,又充分利用了湖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和民众支持的优势,为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战略基础。
会战过程:四场激战,血火交锋
第一次长沙会战:初战告捷,稳定战局
1939 年 9 月 14 日,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,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 10 万兵力,兵分三路进犯长沙 。在湘北方向,日军主力沿粤汉铁路南下,企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,直取长沙。中国军队方面,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约 24 万兵力严阵以待。中国军队依托新墙河、汨罗江、捞刀河等天然屏障,采取 “逐次抵抗、诱敌深入” 的策略 ,重点防御湘北、赣北、鄂南三个方向。
在新墙河防线,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第 52 军胡春华营等部英勇抗敌,他们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毫不畏惧,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,阻滞日军攻势达 72 小时。日军在突破新墙河防线后,继续向汨罗江防线进攻。中国军队在汨罗江两岸利用地形优势,展开游击战和正面防御结合的战术,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。
随着战斗的进行,日军因战线过长、补给困难,且不断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、侧击和夹击,损失较大。同时,中国军队正在集结部队准备决战,赣北方向的日军也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和反攻,处境不利。于是,日军自 10 月 1 日起开始撤退,中国军队尾随追击,收复失地。到 10 月 15 日,双方恢复战前态势。
据国民党第九战区的不完全统计,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共计 33480 人,中国官兵伤亡、失踪共计 40193 人 。虽然在局部上双方未分胜败,但从进入相持阶段的抗战全局而言,却明显对中方有利。中国军队的战前准备较充分,战术运用较合理,将士用命,民众配合,使得日军计划落空,长沙得以保全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,也为后续的长沙会战奠定了防御模式基础。
第二次长沙会战:曲折较量,坚守不屈
1941 年 9 月,日军不甘心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失败,再次发起进攻。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阿南惟几集结 12 万重兵,发动了对长沙更大规模的进攻 。此战日军具有三大战略目标:歼灭第九战区主力、打通粤汉铁路、策应太平洋战场。
战役初期,日军采用了一些新的战术,如 “化装渗透” 等,使得中国军队在防御上一度陷入被动。9 月 18 日凌晨 3 时,日军 200 余门重炮突然轰击新墙河防线,第 4 师团在战车掩护下强渡成功,第 3 师团采用 “化装渗透” 战术,第 6 师团完成侧翼包抄 。至 9 月 22 日,欧震第 4 军伤亡过半,日军推进速度达每日 20 公里。
由于第九战区对日军进攻规模估计不足,指导失误,致使日军一度攻占长沙,并追击到株洲 。然而,中国军队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并没有放弃抵抗。李玉堂第 10 军在长沙城内顽强抵抗,他们构筑了 300 余个街垒火力点,发明 “倒打火力点” 战术,南门口阵地一日易手 13 次 。日军在长沙城遭遇了开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,第 68 联队伤亡达 70%,战车在狭窄街道寸步难行。
随后,薛岳展现出名将风范,开始组织反击。第 26 军切断日军补给线,第 79 军侧击日军后方,第 74 军主力投入反击 。10 月 5 日,日军开始总撤退,丢弃重装备 300 余件,10 月 9 日退回原防区。此次会战,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1.7 万余人,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,但成功粉碎了日军的速胜企图,验证了 “天炉战法” 的可行性,为第三次长沙大捷奠定了基础。
第三次长沙会战:辉煌胜利,扬威国际
1941 年 12 月 8 日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南下增援香港,同时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的守军主力,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。日军调集 5 个多师团、10 万余人的兵力,由第 11 军司令阿南惟畿指挥,分 8 路强渡新墙河,向长沙发起进攻。
面对日军的进攻,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,采用了他独创的 “天炉战法” 。这种战法是一种 “后退决战” 的方式,将敌人的有生力量先慢慢诱敌深入,然后进行包围决战。具体来说,就是将兵力布置成网状的据点,每个据点相互配合,对敌军进行伏击、诱击、尾击等方式,分段性地将敌军消耗掉,然后将敌军吸引到指定的战区,再进行围歼战。
战役开始后,中国军队逐次抵抗,节节抗击,分次阻击,设立两条攻击长线和多处诱敌深入的埋伏点 。12 月下旬,日军兵分八路强渡新墙河,国民革命军第 20 军、第 58 军顽强阻击。1942 年元旦,日军先头部队抵达长沙南郊,准备一举攻占长沙。国民革命军第 10 军军长李玉堂率领全体官兵立下 “死则以长沙为坟墓” 的誓言,与岳麓山重炮火力配合顽强死守 。
至 1 月 4 日,日军在长沙外围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争夺战,伤亡很大,被迫北撤 。中国军队全线反击,对溃败日军实施大规模的追击歼灭。至 15 日,日军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,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。此次战役,据第九战区的统计数据,中国军队以伤亡官兵 29217 名的代价,毙伤日军 56944 人 。
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,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。它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在华战场的主力,增强了中国军民与同盟国抗战必胜的决心,也让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。这次会战的胜利,对保卫湖南及西南大后方安全、稳定全国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第四次长沙会战:形势逆转,顽强抵抗
1944 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,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步处于守势 。为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,掠夺中国资源,并由广州湾支援东南亚占领军,日军孤注一掷,发动了第四次长沙会战 。此次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一部分,日军拼凑了二十万余军队,分两路向长沙进攻。
日军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采取了新的战术,不再以江西为佯动,而是直接向长沙发起东西两线钳形攻势 。东线日军迅速突破国民党防线,占领浏阳,切断了杨森集团军的西援路线;西线日军破坏洞庭湖封锁,占领沅江,威胁益阳和宁乡 。长沙城被日军两面夹击,岳麓山成为关键。
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,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,但由于多种因素,最终还是失利了 。一方面,日军吸取了前三次长沙会战的教训,增补了精锐的关东兵,同时加大了兵力投入;另一方面,中国军队内部存在一些问题,如高级将领消极抗战,企图保存实力以及军队腐败等。6 月 16 日,日军开始向长沙城区猛攻,因岳麓山守军的防御部署失误,6 月 19 日,岳麓山阵地失守,炮兵十四旅破坏装备后撤退,长沙城陷落。
此次会战以国民党惨败告终,中国军队不仅未能打破日军攻略长沙、衡阳,控制粤汉、湘桂铁路的企图,而且损耗了大量军队及武器装备,并丧失湖南大片国土 。然而,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,依然值得铭记。他们在艰难的情况下,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,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最后的努力。
胜利原因:多方面因素铸就转折
战略战术:正确决策与灵活运用
中国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,为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其中,薛岳将军所创的 “天炉战法” 堪称经典 。这种战法巧妙地利用了湖南地区的地形地貌,将兵力布置成网状的据点,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。在日军进攻时,中国军队先以小股部队进行节节抵抗,逐步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锐气,同时吸引日军深入预设的战场。待日军进入 “口袋” 后,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,对日军进行围歼 。
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,薛岳运用 “天炉战法”,在新墙河、汨罗江、捞刀河等防线依次部署兵力,层层阻击日军 。当日军进攻新墙河防线时,中国军队第 20 军、第 58 军顽强抵抗,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,同时为后续部队的部署争取了时间。随着日军继续南进,汨罗江防线和捞刀河防线的中国军队也相继展开反击,不断消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。最终,日军被诱至长沙城下,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。此时,中国军队全线反击,将日军打得溃不成军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除了 “天炉战法”,中国军队还灵活运用了诱敌深入、运动战、游击战等多种战术 。在会战初期,中国军队主动放弃一些前沿阵地,将日军引入预设的战场,使其陷入困境。同时,中国军队还组织了大量的游击部队,在日军后方开展袭扰活动,破坏日军的交通线、补给线和通信设施,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,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。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,中国军队在湘北地区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,将日军第 6 师团等部引入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圈,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,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。此外,中国军队还在赣北、鄂南等地开展游击战,袭击日军的据点和运输队,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,为湘北主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英勇作战:顽强抵抗与牺牲精神
在长沙会战的每一寸土地上,都洒满了中国官兵的热血,他们用顽强的抵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,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。无论是在正面战场的激烈交锋中,还是在敌后的艰苦游击作战中,中国官兵都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战斗意志和坚定信念 。
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长沙城保卫战中,第 10 军军长李玉堂率领全体官兵立下 “死则以长沙为坟墓” 的誓言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。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第 10 军官兵毫不畏惧,他们依托坚固的工事,用步枪、手榴弹等简陋的武器,一次次击退日军的冲锋。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日军甚至突破了部分防线,但第 10 军官兵依然坚守不退,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。据统计,在这场战斗中,第 10 军伤亡惨重,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阵地,为中国军队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。
除了第 10 军,其他部队的官兵也同样表现出色 。在新墙河防线,营长王超奎率领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他们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,毫不退缩,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。在战斗中,王超奎营 500 官兵陷入日军增援部队的包围之中,但他们没有丝毫畏惧,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,直到全部壮烈牺牲 。王超奎营长在牺牲前,依然高呼:“中华民族万岁!抗战胜利万岁!” 他的英勇事迹,激励着无数中国官兵奋勇杀敌,成为了长沙会战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。
类似的英雄事迹在长沙会战中数不胜数 。这些中国官兵,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,都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,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,在战场上舍生忘死,奋勇杀敌。他们的牺牲精神,不仅为长沙会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,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勇往直前,永不放弃 。
民众支持:全民抗战,同仇敌忾
长沙会战的胜利,离不开湖南民众的全力支持 。在会战期间,湖南民众展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同仇敌忾的精神,他们与中国军队紧密合作,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。无论是在物资供应、情报传递,还是在协助作战等方面,湖南民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坚强后盾 。
为了支援前线作战,湖南民众积极参与到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中 。他们组织了大量的运输队、担架队和救护队,冒着日军的炮火,将粮食、弹药等物资运送到前线,同时将受伤的官兵及时送回后方救治。在运输过程中,许多民众不顾个人安危,日夜兼程,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及时的物资支持 。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,湘北农民 4 万余人主动破坏公路 1230 余公里,并将道路两旁 30 华里内的牲畜、粮食运走,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重炮兵难以行动,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。此外,湖南民众还积极参与构筑工事、挖掘战壕等工作,为中国军队的防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。
除了物资支持,湖南民众还在情报传递和协助作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。他们自发组织侦察队,深入日军占领区,为中国军队提供日军的兵力部署、行动路线等重要情报 。在战斗中,许多民众还主动为中国军队当向导,协助军队进行伏击、突袭等作战行动 。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,长沙民众积极为中国军队提供情报,帮助中国军队及时了解日军的动向,从而做出了正确的作战决策 。同时,长沙民众还组织了自卫队,与中国军队一起抗击日军的进攻,为保卫长沙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。
湖南民众的支持,不仅体现在实际行动上,还体现在精神上的鼓舞 。他们通过各种方式,表达对中国军队的支持和对日军的仇恨,激发了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 。在会战期间,湖南各地纷纷举行抗日宣传活动,号召民众团结起来,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 。这些宣传活动,极大地激发了湖南民众的爱国热情,使他们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。
国际形势:国际战局的有利影响
国际形势的变化,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沙会战产生了有利影响 。在长沙会战期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逐渐发生了转变,日军在其他战场的行动受到了牵制,这为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。
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太平洋战场,试图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。这使得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相对减少,难以集中全力进攻长沙 。同时,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击行动,也对日军形成了一定的压力,迫使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,应对盟军的进攻 。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,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南下增援香港,同时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的守军主力,发动了对长沙的进攻 。然而,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陷入困境,其无法投入足够的兵力和资源来支持长沙会战,这为中国军队的胜利提供了契机 。
此外,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 。在长沙会战期间,美国、英国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援助和军事支持,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。美国通过 “租借法案” 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、弹药和物资,帮助中国军队改善了装备水平 。同时,美国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团,为中国军队提供战术指导和作战建议 。英国也在物资和情报方面给予了中国一定的支持 。这些国际援助和支持,不仅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,也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。
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和支持,也为长沙会战的胜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。在长沙会战期间,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和长沙会战的战况,对中国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。这些报道,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和顽强意志,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 。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,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评论说:“12 月 7 日以来,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。” 美国《生活》杂志也刊登了中国军队在长沙会战中的照片,称赞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 。这些国际舆论的支持,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,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资源和支持 。
会战影响:深远意义,铭记历史
对中国抗战的影响
长沙会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,它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,铭刻着中国军民的英勇与坚韧,对中国抗战产生了全方位、深层次的影响 。
从战略层面来看,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。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,长沙会战的辉煌战果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,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。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,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使全国军民认识到,只要团结一心、顽强抵抗,就能够抵御日军的侵略 。这种自信心的提升,成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,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 。
长沙会战的胜利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。在会战中,中国军队各派系摒弃前嫌,团结协作,共同抗击日军 。中央军、地方军等不同部队,在抗日的旗帜下紧密配合,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 。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,不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,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。同时,长沙会战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,军民一心,共同御敌,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 。
长沙会战还为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。通过长沙会战,中国军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,锻炼了部队的战斗力 。中国军队在会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改进战略战术,提高了作战能力 。同时,长沙会战的胜利也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,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,为中国军队进行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。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,中国军队运用 “天炉战法” 取得了辉煌胜利,这一成功的战例为后来的战略反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。
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
长沙会战不仅对中国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。
长沙会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兵力 。在会战期间,日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,企图攻占长沙,实现其战略目标 。然而,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陷入了长沙地区的战斗泥潭,无法轻易脱身 。这就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,使其无法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其他战场,从而减轻了盟军在其他地区的压力 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本企图迅速攻占长沙,然后将兵力调往太平洋战场 。但中国军队在长沙会战中的英勇抵抗,使得日军的计划落空,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。
长沙会战鼓舞了盟军士气 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时期,长沙会战的胜利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盟军的前行道路,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。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,是在美、英等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的形势下取得的胜利,这一胜利极大地振奋了盟军的士气,增强了他们对抗法西斯的信心 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评论称:“12 月 7 日以来,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。” 这一评论充分体现了长沙会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也表明了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。
长沙会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。在长沙会战之前,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较低,被一些国家视为弱国 。然而,长沙会战的胜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和强大实力,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。美国、英国等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,并给予中国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。此外,长沙会战的胜利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,为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。
#抗战故事我来讲#铭记历史,展望未来
长沙会战,这段承载着无数热血与牺牲的历史,虽已渐行渐远,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永远熠熠生辉 。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,铭刻着中国军民为了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。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会战中,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、卓越的战略战术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,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,为保卫祖国的山河和人民的尊严,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。
铭记长沙会战的历史,是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 。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,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担当 。他们的英勇事迹,如同一座座灯塔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勇往直前,永不退缩 。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,传承他们的精神,让他们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。
展望未来,长沙会战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。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和平来之不易,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。在当今世界,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,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依然存在,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。我们要从长沙会战的历史中汲取教训,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,加强国防建设,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,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。同时,我们也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,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。
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。长沙会战的胜利,为我们实现这一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。在新时代,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沙会战中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、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,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。我们要坚定信念,勇于创新,努力拼搏,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。
长沙会战的历史,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。让我们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珍惜和平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,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。
搜正规合法平台杠杆炒股,炒股配资平台网址,策略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